金针拨障术又称金篦刮目、开金针法,即针拨白内障术,早在公元752年唐代医学家王焘辑撰的《外台秘要》中就有记载。书中描述白内障患者的症状,“忽觉眼前时见飞蝇黑子,逐眼上下来去”。随着病情的发展“渐渐不明,久历年岁,逐致失明”。在唐宋诗人的笔下,屡屡言及金篦刮目术,是中国眼科医学史的诗体文献。
金针拨障术在唐代逐渐成熟
唐代医家王焘《外台秘要》所载的眼科疾病,汇总了晋唐以来的各家学说,其中包括谢道人所撰的《天竺经》。《外台秘要·天竺经论眼序一首》:“陇上道人撰,俗姓谢,住齐州,于西国胡僧处授。”天竺,指的就是古印度,胡僧是古印度的僧人。这说明金针拨障术是盛唐时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眼科手术,已融入我国医学中。经谢道人等本土医家的临床应用,逐渐成为眼科手术的成熟方法。
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《赠眼医婆罗门僧》云:“三秋伤望眼,终日哭途穷。两目今先暗,中年似老翁。看朱渐成碧,羞日不禁风。师有金篦术,如何为发蒙。”这首诗中所说的眼医婆罗门僧,是古印度的高级种姓,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。诗中提到的金篦术,指的就是来自印度的医僧所擅长的金针拨障术。在诗中,刘禹锡描述了自己患眼病的症状,视物昏花的视力下降、看朱成碧的色觉改变、羞明流泪的眩光等,与现代的白内障主要症状相似。兼通医学的刘禹锡除了用药外,企望来自印度的婆罗门僧用金篦术来帮助自己恢复视力。
眼病是唐代士大夫阶层的常见病,青灯黄卷的苦读用眼,患目疾者很多。诗圣杜甫因消渴即糖尿病引发了白内障、耳聋等并发症,他的“眼复几时暗?耳从前月聋”“春水船如天上坐,老年花似雾中看”等诗句,就自述了患眼病的痛苦。从杜甫“金篦刮眼膜,价重百车渠”的诗句,可知当时的金针拨障术,是费用较高的眼科手术。精于养生的白居易在《眼病二首·其二》诗中说,“人间方药应无益,争得金篦试刮看”。唐代的眼外科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,除金针拨白内障外,翼状胬肉割除、倒睫拔除术、义眼的镶配等已是常见的眼科手术。
唐代笔记小说家赵璘的《因话录》中记载了一则医案:时任浙西观察处置使的崔慎由,左眼生翼状胬肉,逐渐遮蔽瞳孔。听说扬州有位穆姓医生精于眼疾手术,就托淮南观察支使杨收代为延请。杨收告诉他,有位“谭简者,用心精审,胜穆生远甚”。这说明,除来自古印度的婆罗门僧外,唐代的本土眼医亦熟练应用金篦拨障手术。眼医谭简选择了一个晴天的正午,在幽静的房间里施行手术,身边只许一个仆人陪伴。适度节食的崔慎由饮酒后呈微醺状态,谭简为崔慎由拨除了左眼的胬肉,并用丝绢压敷用来止血的中药粉剂。手术结束后,才告诉崔慎由的夫人。从手术的处所、光线、饮酒麻醉,到患者的情绪、饮食,以及术后止血、家属的安抚等,整个过程写得细致入微,颇为经典。
宋诗记载的金针拨障术更为详尽
宋代医家王怀隐、王祐等人奉宋太宗赵光义敕令编著的《太平圣惠方·开内障论》中,所记载的金针拨障术更为详尽,以72种常见病,确定了宋以后眼科疾病的主要分类。元代学者郭翼的《雪履斋笔记》中载有一则医案:宋高宗赵构的生母显仁皇后韦氏患了眼病,两目失明。太医院医治未能效,遂诏天下名医入宫。有道士应募后,用金针拨障手术,使韦太后“左翳脱然复明”。
宋代文学家苏轼有《赠眼医王生彦若》的200字五言诗,写自己目睹眼医王彦若为患者施行金针拨障术的情景:“针头如麦芒,气出如车轴。间关络脉中,性命寄毛粟。而况清净眼,内景含天烛。琉璃贮沆瀣,轻脆不任触。而子于其间,来往施锋镞。笑谈纷自若,观者颈为缩。运针如运斤,去翳如拆屋。常疑子善幻,他技杂符祝。子言吾有道,此理君未瞩。形骸一尘垢,贵贱两草木。世人方重外,妄见瓦与玉。而我初不知,刺眼如刺肉。君看目与翳,是翳要非目。目翳苟二物,易分如麦菽。宁闻老农夫,去草更伤谷。鼻端有余地,肝胆分楚蜀。吾于五轮间,荡荡见空曲。如行九轨道,并驱无击毂。空花谁开落,明月自朏朒。请问乐全堂,忘言老尊宿。”王彦若,乐全先生门下医也,苏东坡在“乐全堂”观摩了手术的全过程,并与眼医王彦若对话:在薄脆的眼睛上运针去翳如拆屋,我原疑问你是不是有什么奇特的方术符咒呢。王彦若对苏轼说,苏学士呀,我哪里有什么道行妙术?人的眼睛和翳膜就如麦菽一样容易分清,而我针拨翳障,就像除草似的。你听说哪个老农夫,除草会伤害麦豆的幼苗?眼睛与人的五脏相通,气贯五轮,这正是我在空旷中看见险要,祛除目翳的使命呀。
在这首关于金针拨障术的赠医诗中,苏轼借用了中医、儒家、道家、佛家的典故警句,来描述眼睛的生理和目翳的症状;拨障时的手法和与患者及观摩者对话的神态,惟妙惟肖,王彦若眼医的形象跃然纸上。用“针头如麦芒,气出如车轴”来说明拨障所用的针锋虽细小,力量却大如车轴。以《大戴礼·天圆》中的“幽者,含气者也,是故内景”,来比喻眼睛可观外象的功能。引《庄子·徐无鬼》中“运斤成风”的寓言,称赞王彦若的手法纯熟,医术高超。借佛家《楞严经》中的“亦如翳人,见空中花。翳病若除,花于空灭”的偈语,来称颂金针拨障术拨云见日的治疗效果。读来妙趣横生,情景交融,是古代赠医诗的上乘之作。
南宋文学家刘克庄《送延平邓医》的诗说:“和扁过门千百辈,邓先神妙七闽推。非关玉枕方犹閟,自是金篦刮已迟。天下岂无书未见,世间唯有老难医。绮裘宝马相酬赠,未抵樗翁七字诗。”这是他写给福建同乡、世居延平的邓姓眼医的赠医诗。
刘克庄是南宋江湖诗派诗人、豪放派词人、诗论家。初名灼,师事理学家、户部尚书真德秀。宋宁宗嘉定二年(1209年)荫补将仕郎,任靖安主簿,始更今名。淳祐六年(1246年),宋理宗以其“文名久著,史学尤精”,赐其同进士出身,任秘书少监,兼国史院编修、实录院检讨官。景定五年(1264年),77岁的刘克庄因眼疾乞退,一生“前后四立朝”。刘克庄晚年患有严重的眼疾,治疗三年仍未痊愈:“百药弗遂,愈丧其明,黑暗之苦不可言,命也,奈何!”刘克庄81岁时双目失明,在这首诗里,他称赞曾为自己治疗眼疾的邓医师传承了医和扁鹊的学术技能,推许他为闽人七族的翘楚。尽管用了诸多的秘方,但失去了金篦刮膜的最佳时机,世间最难医治的是人的衰老。用绮裘宝马相酬谢,抵不上我这衰朽老翁的七言诗句!
刘克庄还有一首《小雪后二日二首·其一》的诗:“吾评世间病,至惨莫如盲。亲友不觌面,子孙惟认声。根存神不死,食既魄难生。赖有鬳斋老,书来吊失明。”意思是说,如果让我来评论世间的疾病,最惨的应该就是目盲失明了,亲友们再也看不见,只能凭借声音去辨认子孙,虽然还勉强活着,但眼疾这么折磨人,就像月食的月亮无法复原,幸好有鬳斋老友,还写诗书来宽慰我。
诗中所说的鬳斋老是南宋理学家、诗人林希逸,善画能书工诗,著有《易讲》《考工记解》《竹溪稿》《鬳斋续集》。林希逸有《问讯后村目眚》一诗:“赤眚因何久未除,客来多为荔分疏。苦云牛背寒光减,病在蝇头细字书。老学常时资共订,诗筒两月顿成虚。人间未有医龙手,梦索仙翁拟访渠。”诗中分析了老友患目疾失明的原因,是多吃荔枝,苦读经书和常写蝇头小字等造成的。并安慰致仕的老友说,人间没有好的医生不要紧,我在梦里寻请仙翁来为你医治。诗歌唱和中,表达了两位阁僚诗友间的惺惺相惜。(原所贤 辽宁省大连市中医医院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金鼎配资-炒股软件排名前十名-手机炒股软件推荐-中国配资网官网首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